国标码 10863 浙江省代码 0063
招生动态

联系我们

招生热线:

0574-86894901/02/03/04

学院地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东路388号

邮编:315800

招生咨询QQ: 4009910863

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有效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招办   作者:招办   时间:2010-12-05   人气:

摘要:当前,对高职学校实施素质 教育 的有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大都停留在形式上。其实,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还在第一课堂,关键在于理念的更新及其创建适宜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有效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20年来,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一直是许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笔者所在高职学院,十年来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探索创新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形成人才培养特色。同样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职实用型“银领”人才,但该院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镶以高素质的金边”.而这种将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会贯通、协调有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根基就在于理念的更新和创建适宜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在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实践活动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一、突出高职特点,创新素质教育与高职教育融合渗透的实施理念
在高职教育领域,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补充”,长期停留在形式上讲很重要,实际上由少数学生搞搞第二课堂活动的尴尬境地。而这种高职教育与素质教育“二张皮”式的思维定势与传统的专业技术教育模式已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此笔者所在高职学院,十年来坚持实践和探索高职学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从把素质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补充”,到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素质教育由少数学生工作干部和团干部实施到素质教育的全员参与;从把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策略到把素质教育作为学院建设 发展 的长远战略任务,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在反复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提升,最终形成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这个探索过程首先是思想理念的破旧立新过程。事实上,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是高职院校以 社会 经济 (特别是行业 企业 )发展以及人的生涯发展需要为出发点,以能力为核心要素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意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它应该体现这样一些基本理念:
1.高职教育应当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发展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人才培养的重点,但同时必须重视学生思想道德、 科学 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是由高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党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也是培养高素质技术 应用 性人才所必须的。
2. 高职教育应当是以“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目标,是“人”而不是“器”,在培养学生具有从事一定职业岗位群的技术工作能力的同时,应当尊重学生自身发展的愿望,考虑学生长远发展的需求。其中“以人为本”要求做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教育的社会发展要求与学生自身发展要求的统一。
3.高职教育本质上就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应当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当是课堂和实践教学(即我们所说的第一课堂)。对这些 问题 的深入把握,将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奠定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突出“第一课堂”, 创设良好的适宜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育人环境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即围绕专业教育开设的各种课程)。抓第一课堂建设,就是要在专业教育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挖掘第一课堂的素质教育功能。笔者所在学院就将在第一课堂深入全面地展开素质教育作为现今课改的主要 内容 和深化课程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大胆创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课程体系、教育途径、教育 方法 以及管理保障机制,将职业教育的显性特性与素质教育的隐性特性有机统一起来,将素质教育有效地内化到职业技能教育的知识体系之中,有效地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 创新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作为人才培养纲领性的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必须将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四大素质教育模块内容,和适应特定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应用与实际操作能力,及奠定个体生涯发展基础的社会适应和社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创业创新和 学习 发展能力等五种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层层分解细化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素质拓展教案的编写、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以及其他各个教学环节之中,真正实施“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自主发展”的教育目标。
2. 创新课程体系与教育内容,实施素质教育进课程大纲的改革。课程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始终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教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学院将实施素质教育的课程归结为“通识课程、专识课程、特识课程和隐识课程”四大类。通识课程主要是指非专业教育部分的公共基础类课程,这部分课程重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公民,促进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专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特识课程是指具有学院素质教育传统优势的特色校本课程。如素质教育系列公选课、人文素质教育客座教授团开设的系列讲座、社团课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网络 报告厅、职业生涯设计指导课程、身心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能力素质拓展课程等等。隐识课程主要是与上述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潜在课程,主要通过校园文化、校风、校园生活、人际关系、师表形象、集体活动等潜移默化 影响 人才培养的课程。这四类课程的开发,基本上构架了素质教育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从实践的层面解决了素质教育的实际操作问题。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被具体落实到四类课程之中,每一门课程大纲、课堂教学都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充分挖掘课程教育的其它教育因素,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 创新教育途径与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素质教学进第一课堂的改革。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改革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也极大地推动了“第一课堂”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 内容 、教学 方法 、教学形式、 考试 方法、师生关系的变革,推动了教师角色意识与教学行为的转变,使素质教育不仅做到了形似,更是做到了神似,职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被水乳交融般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彻底摆脱了“两张皮”的状况。从备课教案到教学过程,从教学手段到教学评价,素质教育的思想被充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学生主动 发展 、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成为教职员工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教师由授业者向指导者转变,学生由 学习 的被动者向主动者转变,教育的功能也由“塑造”向“创造”发生渐移墨化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得以融通,全面性、发展性、自主性的评价渐趋成形。
与此同时,在高职类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有载体与抓手,良好的适宜于高职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的创设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也不可等闲视之。学院通过“全面规划”、“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和“全方位推进”的“四全”实施机制,综合采取各种措施,以保证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与长效发展。
首先是全面规划,在素质教育的投入与条件保障上,师资与文化环境的建设上,为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其次是抓实全员参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各方的共同努力,每个教职员工的主动参与。只有让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扎根下去,得到教职工的广泛认同并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才能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育人过程的各个环节。
再次是全面推进,努力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全方位实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在长期建设发展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以潜在隐识课程的形态对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院的物态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按照“和谐校园、人文校园、数字校园和生态校园”的总体要求,着力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拓宽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最后要注重全过程实施,高度重视大学生 社会 实践能力与 科技 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进,不仅体现在理念、规划、制度保障及其人员参与上,还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质量上。从新生入学的学业规划设计到毕业时的岗前培训,素质教育须切切实实落实到人才培养规划之中,贯穿于育人全过程。第一课堂是主战场,第二课堂等素质拓展渠道也必须充分挖掘。如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纳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规范管理,不仅规定活动内容、学时学分,还提出了活动时间和任务要求。要求每位学生在获得的素质教育学分中,至少获得5个社会实践活动学分,否则不能毕业,并且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和激励机制。
作为高职院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个案,笔者所在学院推行的立足第一课堂,全面实施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中率先作了尝试与探索,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至于这一模式的有效发展与进一步完善,还有待专家同行的不吝指导。

招生办咨询电话:0574-86894901/02/03/04

招生咨询QQ:4009910863

招生办地址: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庐山东路388号宁职院联盟大厦1209

©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浙ICP备13000515号-2
朗业科技